Home » Announcers » 美人お天気キャスター » 《中国叙事学》揭示中西叙事传统差异|有声书|好书推荐|听书|阅读雷达 Reading Radar

《中国叙事学》揭示中西叙事传统差异|有声书|好书推荐|听书|阅读雷达 Reading Radar

by ANNAPOST



【频道介绍】:
欢迎来到「阅读雷达ReadingRadar」频道!我们致力于为您介绍各种精彩的图书,让阅读成为一段美妙的旅程。

—————————————————————————————————

【内容简介】:
1989年浦安迪教授应乐黛云教授邀请,为北京⼤学中⽂系和⽐较⽂学⽂学研究所的青年教师和研究⽣学⽣开设了⼀门课程,题为“中国古典⽂学与叙事⽂学理论”。该课程的⽬标旨在从⽐较⽂学理论的⾓度,探讨中国古典⼩说的叙事⽅式,并且进⼀步阐释它与世界其他各国叙事⽂学的关联。本书就是该课程讲稿的整理结集。曾收在“北⼤学术演讲丛书”于1996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直到现在,本书的引⽤率和评价都⽐较⾼。

诚如其课程⽬标,本书将中国的叙事传统放在世界⽂学的范围内进⾏考量,⽽且以此为课程的切⼊点,再慢慢地引⼊中国叙事⽂学的代表性⽂体——明清“奇书⽂体”,再对奇书⽂体的代表著作进⾏细读分析。对叙事学、⽐较⽂学感兴趣,又或者对《⾦瓶梅》《西游记》《⽔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作品阐释有疑惑的读者,相信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获得智慧的启发,找到⼊门的道路,做更加深⼊的探索。

浦安迪教授的语⾔⽂字精准睿智,⽽这本讲稿相较于他的代表学术著作,篇幅⼩,可读性更强,但同时表达和注释都很严谨。虽然对这些奇书的研究已经不计其数,但书中观点仍然让⼈⽿⽬⼀新。

【作者简介】:
浦安迪 (Andrew H. Plaks),著名汉学家,现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东亚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文化比较,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学,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中原型和寓意》(Archetype and All egory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中国叙事文:批评与理论文汇》(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明代小说四大奇书》(The Four Master works of the Ming Novel)等。

—————————————————————————————————
#好书推荐 #说书 #评书 #听书 #读书 #有声书 #畅销书 #必读经典 #好书推荐 #阅读雷达 #readingradar #听书致富 #智慧金钱 #财务自由 #财富智慧 #致富方法 #财富秘籍 #财富智力 #财富心理 #财富学习 #致富心得 #财富启示录 #财富策略 #致富经验 #财富建设 #财富增长 #财富教育 #财富思维 #财富之道 #财富导师 #财富成长 #财富指南 #财富领悟 #财富觉醒 #财富智囊 #财富分享 #财富秘密 #财富启发 #财富启迪 #财富探索 #财富心灵 #财富秘方 #突破财富 #金钱心态 #听书享富

今天要介绍的是《中国叙事学》这本书 它专注于中国古代小说 探讨了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的文学经典四大名著 究竟有何优点? 提到四大名著的优点 大家一般都会欣然同意 但要深入阐述这些优点 似乎并非一时 有人或许会说 当然是因为这些故事讲得好啊 《桃源三结义》 《智取生辰纲》 《三打白骨经》 《梦游太虚幻境》 每个故事都精彩分成 但如果从这个标准出发 那四大名著每隔一段时间 就需要重新评选一次 将同样优秀的新小说也内入其中 比如《西游补》就能与《西游记》媲美 还有人认为 四大名著凝聚了中国古人的共识 三国讲历史 水浒讲社会 西游讲宗教 红楼讲家族 这四个主题 拼凑出了古人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然而 如果按照主题分类 历史为何不能随堂演绎 家族为何不能以省时因缘转为例 这必然引起争议 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沉淀 这四本书成为广为人知 代表中国文化成就的四大名著 其中背后应该有更为持久的理由 确实如此 这个理由 即是中国古人独特的叙事美学原则 古代中国人喜欢将几本书 几个人 几件事物 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集合 除了四大名著 还有竹林七弦、唐宋八大家、元四家等等 这些集合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旨在阐明某种美学原则 竹林七弦代表着未尽风度的洒脱自在 体现一种人格美学 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集结在一起 旨在展现古文运动的艺术主张 是一种文章美学

那么四大名著呢?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即在故事之外巧妙隐藏寓意 通过读者的猜测来揭示 是一种独特的叙事美学 普安迪这本书的作者 对这种叙事美学深感着迷 作为一位美国汉学家 他毕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小说 齐博士论文《红恶梦》的原型与寓意 以及著名书籍 明代小说四大奇书 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 北京大学邀请普安迪 为研究生开设一门关于小说的课程 他的观点为当时的中国学者 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这本书是基于当时的课程讲稿改编而成 是蒲安迪对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 同时也是学习中国古代小说 不可或缺的读物 今天的解读将分三个部分 结合蒲安迪的另外两本书 分别阐述他的主要观点 首先 为何要写这本书 急蒲安迪的问题意识 其次,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最后,这本书对我们有何价值? 在这部分,我愿意分享一些 我对古代小说阅读的想法 四大明珠是 指三国、水浒、西游、红楼这四部小说 这一说法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四本书 在此之前,还有两个类似的说法 一个是明代四大奇书 将四大名著中清代的《红楼梦》 替换为明代的《金瓶梅》 近代又有了六大名著的说法 在四大奇书的基础上 加入了《红楼梦》和《如临外史》 四大名著可以说是这两种说法的融合 普安迪在这本书中研究的实际上 是这六部小说的总体特点 中国古代的长篇小说数不胜数 那为什么他要研究这六部小说呢? 原因在于这六部小说 与其他小说大不相同 它们属于一种独特的文体 被称为奇书 这个观点并非简单对小说进行分类 而是重新确定了这六本书在中国文学 甚至世界文学版图中的位置

奇书指的是明代文人的一种审美取向 叫做上奇 极喜欢标新立异 追求惊世骇俗 金圣叹是《评点水浒传》的晚明大才子 他是上纪的代表 他最有名的观点 是将不登大雅之堂的《水浒》和《庄子》 《离骚史记》等经典放在一起 称为六才子书 在当时绝对是经世骇俗的存在 金圣叹最后死得很惨 因为冤案被砍了头 据说他的人头落地时 两只耳朵里滚出了两个纸团 掀开他跪自首的时候 发现一个纸团上写着好字 另一个写着疼字 这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其书的气质与金圣叹相似 标新立异 惊世骇俗 语不惊人死不休 那么 他们的新奇独特之处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蒲安迪对齐书的定义是明清时期思想发展在文学上的产物 是儒学融入文学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虚构文体 通俗地说 明清文人将当时最通俗的表达方式 说书讲故事 改变成了齐书这一新兴文体 用以书写当时最先进的思想 这个定义中的关键点在于 初期的作者并非民间说书艺人 而是名莫青出的文人士大夫 在今天 对古代小说的理解 主要来源于民国时期的大师 如鲁迅 胡适 郑振铎等 他们普遍认为 古代长篇小说 包括这六部小说 都源于民间说书和戏曲 属于通俗文学 然而 蒲安迪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认为胡适等人强调 小说是通俗文学 是为了支持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这种说法只能说对了一半 这些小说的素材确实来自说书和戏曲 但它们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 还需要归功于后来的文人

对它们进行了改造 或许有人认为 这只是学术上的争议 是作者的主观见解 然而 这样的看法过于简单 蒲安迪强调 其书是文人改造的 相当于将其书置于一个更大的文化传统中 这一传统即是中国古代的文人画 一种按照文人审美趣味改造各种文化现象的艺术 在中国文化中 许多最有影响力、流传最久的文化现象 多半经过文人的改造 以文人画为例 中国绘画原本百花齐放、风格多样 然而自宋代以来 文人画崭露头角 其他风格逐渐失色 甚至被历史淘汰 在明清时期 文人绘画几乎成了中国绘画唯一的风格 从这个角度来看 起书就是明清时期 文人将其内入文化版图的一种崭新文体 这六部小说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 代表着明清文学的成就 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与焚香点茶、唐诗诵词和文人绘画一样 离不开文人的深度参与 在接受这个前提之后 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 其书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版图上的位置 理解中国叙事文学的独特美感 对于中国古代小说 可能听过一些常见的批评 比如故事散乱 情节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犹如一盘散沙 或者人物扁平 不像西方小说里的人物那样立体 或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成长 如果是针对那些 没有经过文人改造的通俗小说 比如《顺月泉传》 《封神演义》 这样的批评或许成立 一段说书 为了现场效果 随时可能插开去讲别的故事 戏曲里的人物戴着脸谱 就是为了强化刻板印象 通俗小说里难免会保留这些痕迹 但是放到棋书身上 这些批评就不成立了

这是用西方标准评价棋书时出现的一些误解 东西方的叙事文学 从一开始就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人生经验和历史事实 其实都是故事的原料 叙事作品将它们加工成成品 就要遵循既定的思维方式 东西方叙事文学的不同 归根到底是因为东西方的人 思考世界的方式不同 古希腊人是用时间化的方式来思考世界 而我们的祖先是用空间化的思维来认识世界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一场毁灭式的洪灾 所以各个文明都有洪水神话 西方的洪水神话 就是诺亚方舟诺亚带着一群动物坐着船去躲避大洪水 圣经里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 吸引读者的是事情如何发展如何变化 这就是时间化的思维叙事 而中国的洪水故事是《大禹治水》上书里讲这个故事的时候 我们关注的是大禹划定的疆土范围 据说大禹铸造九鼎 就是用来象征九州明确疆土的 这就是用空间化的思维来叙事 这样的叙事方式一直延续到明清 空间化的思维也就成了奇书的底色 中国古代的奇书就形成了跟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特色 更善于利用时间维度之外的空间维度向读者传递信息 因此 就算情节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联系 人物少有内在的成长 我们都不能说这是奇书的缺点 而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审美趣味 文人改造文化现象有一个特点 就是他们很喜欢把事情搞得复杂 古时本来挺自由的 喝茶本来也可以很随意 但文人一掺和 写诗喝茶就生出了许多规矩 其书也不例外 文人将原本在民间流传的《三国》 《水浒》等故事 改造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国演义》 《水浒传》等其书 运用叙事美学原则 使其变得更为复杂 在蒲·安迪的研究中 主要涉及这些美学原则的结构、修辞和寓意三个方面 简言之 这些美学原则包括设计精巧的结构 和借用多种修辞手段来传达明确的寓意 若将故事视为小说的内容 那么结构即为小说的形式 构成了一个在时间线故事之外的文本层面的空间

或许用一种比喻更容易理解 可以把小说想像成一座房子 故事则是在房子里看到 听到和感受到的内容 而结构就是盖房子的框架 奇书与一般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 它善于利用结构 向读者传达超越故事层面的信息 要理解奇书的结构 读者需要运用中观、微观和宏观 这三个视角来解读小说 以捕捉其中的信息 中观视角 就像是使用CT来扫描小说的骨骼 及小说的基本结构 奇书的基本结构是 每十回一个单元 十个或十二个单元组成整部书 因此这些小说都是一百回或一百二十回 以《金瓶梅》为例 第一个单元是来自《水浒传》的故事 主要讲述潘金莲和西门庆私通 导致丈夫武大死亡以及随后的发展 第二个单元的结构与第一个相似 继续描述西门庆与李平儿私通的情节 强调了娶小老婆这一主题 接下来的四个单元 则以内外两条线索展开 对外是西门庆的发家史 对内是家庭内部的矛盾 通过中观视角 读者能够把握其书的骨架 及大致的脉络 接下来 我们需要通过其他视角 来感受其书的激励 此时 我们需通过微观视角 观察基本结构内部的刺激结构 在金瓶梅中 所有预示主题的重要情节 都安排在每个单元结尾 形成一种刺激结构 举例来说 第三个单元结尾处 一位名为吴神仙的道士 来到家中为人物算命 预示了人物的结局 同样 第四个单元结尾 西门庆的大老婆吴月娘为尼姑讲经 隐含着整个故事的表层主题 即因果轮回和报应 在第五个单元的结尾 西门庆的两房小妾潘金莲

和李平儿产生矛盾 潘金莲设法害李平儿 至第六个单元 他们的矛盾达到高峰 西门庆唯一的儿子关哥被潘金莲设计害死 若跳出故事 将这些节点串起来观察 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 西门庆最终家破人亡的结局 是他强悍的婚姻观和肆无忌惮的行为 以及无度的纵欲所应得的报应 因此 后40回的主线便变得清晰 前60回的因将在后面开始显现正果 每部奇书都会精心设计这些刺激结构 以西游记为例,其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取经成佛的故事 而想要成佛就需要经历各种考验 这些考验大多出现在每个单元的第三回和第七回的位置 通过微观视角,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字迹结构 它们超越了取经故事本身具有更为复杂的意味 因此,阅读奇书需要运用微观视角 实时留意字迹结构 纵向进行比较 才能揭示出棋书中的关键 通过中观视角扫描棋书的骨架 再用微观视角观察棋书的肌理 我们对棋书的理解已经相当深入 但仅止于此 容易被局部所迷惑 因此 在这时需退后一步拉远视线 用宏观视角来欣赏整部棋书的大布局 这里所说的大布局即将几个基本单元 组成一个大段落 犹如从远处欣赏群山 着眼于整体的起伏 《金瓶梅》和《西游记》的大布局相似 都采用了二十回、六十回 再加二十回的程式 而其他奇书 也可以被视为这个程式的不同体现 比如《三国演义》 其结构为四十回、四十回 四十回的三分程式 以《金瓶梅》为例 头二十回主要描绘了 家里新增了金、平、梅三位小妾 奠定了整个故事的规模 情节大多发生在西门庆家私宅院墙之外 呈现出较为紧凑的故事节奏 而中间的60回 则构成了故事的主体 发生在西门庆家高墙之内 叙事节奏减缓 以平时的方式叙述了这家人的日常生活

到了第80回 西门庆遭遇不幸而亡 高墙内的小世界崩溃 故事转回西门庆家之外 叙事节奏再次加快 形成前后二十回的对照关系 从整体来看 阅读其书宛如欣赏群山 远近高低各异 这样的写作需要耗费相当的智力 一般小说要涵盖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初始就已经相当复杂 每一段故事在构思之前 都需要同时考虑时间线上的故事本身 和文本空间的结构 这是一种双重关系 例如写唐僧师徒遇到妖怪 作者需同时考虑将其安排在第几回 并思考其与同一位置其他情节的对照关系 为什么文人要费心设计如此复杂的结构呢? 因为他们希望利用结构向读者传达超越故事层面的信息 表达更为丰富的寓意 这种寓意并非读者可随意解读地感悟 而是在文人改造这些奇书时就已经预设好的答案 普安迪认为 理解奇书的寓意需要回到文人创作奇书的晚明社会 奇书与当时的新学思潮一样 旨在为晚明社会的困境提供一种治病的良方 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中 士农工商的阶层秩序瓦解 以宋明理学管理社会的模式逐渐失效 传统儒学是否仍然适用 成为当时文人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理解了这一点 我们再来审视奇书 就会发现其中处处都对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都在探讨在传统价值崩溃的年代里 如何重新定义中和裔的观念 原本孝顺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伦理准则 然而《金瓶梅》却在多个层面进行了对它的讽刺 小说描写西门庆罔顾伦理的乱伦 以及最终死后无四 都是在对孝的意义提出了质疑 在《水浒传》中理亏嗜血成性 而在《金瓶梅》中贪金廉欲求无度 讨论这两个人物时 古人的范围并没有超出性本善和性本恶 这个儒家经典的争论 因此 在《齐书》中 我们经常看到对儒家伦理的反思、考问和争论 蒲安迪在他的著作中 提供了一个理解《齐书》寓意的视角 即将儒家的修身观念反转

他指出 《西游记》强调不正其心不成其意 《金瓶梅》强调不修其身 不齐其家 《水浒传》强调不治其国 而《三国演义》强调不品天下 这些奇书并非为当时的儒学辩护 而是将儒学伦理中的核心价值视为课题 提出一些新的可能性 例如《西游记》在使用儒士到三家的一些特殊名词时 引起了一些争议 这可能是因为小说反映了当时思想界的福道之争 但更合理的解释可能是中国思想领域一直存在三家合一的趋势 在《西游记》中 佛家的明心见性 道家的修心念性和儒家的存心养性 找到了一种内在一致性 反映了晚明文人结合佛道两家对儒家正心诚意的新解释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 这些所谓的寓意可能已经失去了巨大的价值 奇书是否还值得阅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至少没有必要像古人那样去拆解结构 寻找寓意 确实 读书没有固定的法则 任何一本书都不必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来阅读 然而 按照奇书设定的阅读方式 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意外的好处 阅读奇书 解读寓意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在前文 我们已经探讨了使用三重视角 来解构小说的结构 这是结构思维的训练 在阅读初期,我们还需要关注修辞 这是联想能力的训练 在第三部分,我们将借用《红楼梦》 来探讨修辞和联想思维训练的关系 因为各种修辞手法本质上是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 因为我们认为四这个谐音不吉利 古代人的居士经常摆放梅兰竹菊的器物 因为这些植物象征着君子的品格 这里的谐音和象征都是通过修辞手法在信息之间建立新的联系 《红楼梦》的作者将这套方法发挥到了极致 各种修辞手法贯穿小说的方方面面 例如 前文提到的谐音和象征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捕捉修辞 这是在训练我们在人和事物之间寻找联系 建立联系的能力 依照谐音的意识来看 《红楼梦》中的每个名词都经过精心选择 小说的第一回回目提到了两个人名

一个是真是隐 另一个是贾雨村 小说明确表示将时间和地点全部隐去 这明显是通过这两个名字的谐音来表示 将真是隐去 借用贾雨村言 再以谐音为例 贾家有四位小姐 元春 迎春 探春和西春 表面上看似没什么谐音 但将这四个名字的前一个字凑在一起 得到 “原因叹息” 这是对整部书主题的一个提示 以找象征的意识阅读小说 也会取得类似的效果 各种器物和景物 都可能隐藏着象征的意义 在《大观园》中 黛玉住在硝香馆 庭院里种植的是竹子 竹子是黛玉的象征 因为它属于穗寒三友 象征高洁 不受世俗污染的品格 与黛玉的形象相契合 而妙玉住在龙翠庵 小说中虽然对她的住所描写不多 但在龙翠庵里满眼是红梅 梅花就是妙玉的象征 这些象征通过修辞手法 被巧妙地编织在文本中 传达着与寓意相关的信息 即使最终的寓意并非我们期望的答案 阅读的过程中 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寻宝的意义有时候不在于获得最终的宝藏 而在于整个过程带来的成长 因此,即便是在寻找寓意的过程中 我们也能够得到一种收获 中国叙事学的阐述至此结束 尽管这本书只有区区十二万字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 它似乎能够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接下来,普兰迪提到的每一个问题 都可以引向更大的文学和文化议题 其中,中国古代小说的美学 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这六部小说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代表中国人的基本共识 也不必然能够展现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 但它们所凝聚的叙事美学依然具有值得深入探讨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对世界的底层思维如何延续至今

同时从中我们也能学到一套培养自己思维能力的方法 这就是经典不会过时的原因 没有一种阅读是过时的 也没有一种阅读是不值得的 经典作品总是蕴含着丰富的财富 只是要看个人是否有时间和愿望去深入挖掘 以上即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欢迎来到阅读雷达 发现令人惊艳的书籍 探索丰富多样的阅读世界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